過去的習慣怎麼改變?甚至還能被改寫記憶?

有時候,當我們在下意識出現習慣的反應時,被對方提起「你從以前就是這樣」這句話,你的內心是欣然接受甚至有點驕傲?還是突然驚覺我怎麼又這個樣子呢?

在我有限的人際關係歷程中,當出現這個對話的場景,就會有高低位的立場被揭開,被指名的那方高機率會回答「對啊,我好像以前就會這樣」,或是「…我就是這樣,不然呢」,抑或是沈默不語,不管如何都是如願了對方的認知情況,因為當反駁了之後,另一頭就會像翻開歷史小本本般的,開始複誦著過往曾經的如此這般,當想要爭取另一個辯解,又會有另個故事被開啟對吧,解都解不完。

被提起這句的你又會想,對,說的都對但我又不是一直都是如此這般,到底有什麼毛病,真的因為我總是這樣?還是有什麼樣的誤會啊?更何況我又改變不了過去被認定的模樣,怎麼去解釋這個無解之題呢?

喔不,過去還真的能被改變呢。

還是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沙克特教授,在一九九九年出版「記憶七罪」中,介紹了一制性偏誤這個現象,這個偏誤泛指將過去的記憶,重組成與現在相似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連記憶都會重組並出現偏誤呢?因為,需要每次觀察他人並記憶各個狀態層面時,對心理資源有限的人類來說都會造成不小的心理負擔(記憶體),而如果將記憶重組,認為這個人都是有一致性的人(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這個自我的信念就會得到準確的滿足感,人類無法準確記憶過去的事,只能以現在觀察到的狀態去覆寫對方的過去,因此很容易感生一致性的偏誤

所以過去的模樣是會被改變的,被你的現況呈現的狀態給改變掉。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是依據相同的原理這種一致性的偏誤,也對自我悲觀、自我批判的人造成不少影響,常常會因為現在的狀態很不好,所以比起過去實際的感受,會將昔日的經驗記得的更加悲觀,認為自己發生過很多不如別人的事情,陷入泥沼中,相反的,目前對自我認知清晰的人,會將過去的經驗當作是認識自己越來越清楚的過程,相對正面樂觀。

因此莎士比亞曾經形容過:「結局好,一切都好。」

這完全呼應了一致性偏誤的認知狀態,另個假設是:你正在聽一段優美又動聽的古典音樂,心情絕佳,不過到了曲子的最後,音響卻發出了「嘰——-!」刺耳且巨大的聲響後立刻結束,請問你對這首曲子的印象如何?

因此,曾偶爾被這樣說道的朋友,或許也根本不是你該去追究的問題,而是對方的頭腦正在發懶,想要用以偏概全的方式在成全自己的判斷,並且這是人類的本能。但如果常常被說道的呢,可能正是你本來就會如此這般的表現自己,但請記得,這樣的過去式印象是能被改變的,並不是永遠只會被這樣認為,是能被你自己所改變,只要正確使用一致性偏誤,人生還是能被自己所掌握的,請不要迷失在他人的話語評語之中,祝福你。

Boa自我介紹:https://boacareer.co/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