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甚麼,那頂多只能算是喜好」
「這個興趣也不能當飯吃啊」
「花在興趣上的時間有時候我會覺得很浪費」
「這個興趣說出來好像會被別人笑」…
不曉得以上有多少句話是感覺到耳熟,好像聽誰說過,如果那個誰是曾經的自己也請別意外,我相信蠻多人都曾經有類似的念頭出現。
在著名暢銷書《發現你的天職》中,八木仁平舉出了尋找人生志向的3 塊拼圖:喜歡的事情(what)、擅長的事情(how)、重視的事情(why),認為如果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賦,這3塊拼圖缺一不可,也促使讓讀者記得要去在意這個組合,否則想將興趣當飯吃將是一則空想。
喜歡的事 = 興趣 擅長的事 = 專長 重視的事情 = 自己的價值觀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內容也讀了兩三遍,但每次讀完我都想讓自己忘記書中的重點,只因為太過於將人制式化、理論化,並非自己想要去追求的一種思想,可能會讓面對人的想法受到限制。
好的,其實我所要陳述的,是會跟書中部分的內容有相左的地方,剛好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也可以幫我判斷看看,這樣的形容有沒有可以印證的故事(笑)。
請相信,有不少人認為自己身上是沒有所謂「興趣」這種東西的
每逢社交場合,或著每到了一個新的團體、職場,通常都會被安排一個橋段叫自我介紹,然後裡面的SOP就是一定會出現興趣這個題目,過去在當人資的時候,每當新人介紹我也會問興趣是甚麼,但有別於其他提問的題目像是平常會做些甚麼、去過甚麼地方、喜歡甚麼名人、常聽的音樂、休假的消遣、喜歡的理想型等等這些都很容易回答並且侃侃而談。
但只要問到了興趣,通常想得比較久也比較扭捏,甚至有人會跟我說我沒甚麼興趣,然後當下想法是「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嗎怎麼會~」,但只要當自己也開始面臨到一個不熟悉的場合中,要做自我介紹並被問到興趣這題時,我要向過去曾經被我詢問逼問的新人朋友們感到很抱歉,因為自己也是答得吱吱晤晤。
原本我當時的想法結論是「肯定是因為當時是個公開的場合,所以覺得害羞或認為這件事很見不得人等等」所以才不願意分享給大家知道。不過在許多年整個遺忘掉這件事情之後,接觸諮詢來到一對一的對談,歷經許許多多的來訪者的分享還有個人內在的探索,我發現,即使是這麼隱密的對話,也有許多人向我表達的是「我沒有甚麼興趣」、「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甚麼」,完全推翻之前下的假設,雖然利用訪談技巧、牌卡工具能稍微釐清些頭緒,不過會有這個狀況卻又被招換回來讓我深深的思考,興趣它怎麼了?
後來,回想起《發現你的天職》裡面寫的,大致上的文意是如此:
喜歡的事情充其量是興趣,我們都常以為做有興趣的事情就會變得快樂自在,但它變成工作就得另當別論
在普世價值觀前,興趣與專長有何不同
事實上是,興趣它沒什麼實質上的變化,只是它在普世的價值衡量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為興趣不一定能當飯吃、興趣也不一定能變成專長、興趣更有可能是消磨我時間跟金錢的事情,在這個世界有這麼多重要的事情擺在面前,論排序,興趣的效益重要嗎?
因為常會受到這個普世的價值標籤影響,興趣如果沒有辦法變成專長或者是能比別人卓越的事情,是不是就無法跟價值產生連結,價值也容易被金錢聯想,所以意味著這項興趣如果最終無法賺到錢、獲得社會地位、獲得權力,幹嘛還要投入這麼多的時間跟心力用寶貴的時間去投資它成就它。關於「興趣」在這個時代,逐漸有這類思考模式正在無形的傳遞著,但這很可惜,非常可惜。
興趣當然不一定能成為專長,但假設受到價值化的影響而不去多方嘗試,每個人被其隱藏起來的天賦將有可能一輩子都發掘不到。
抱歉比喻得太爛,總之,興趣隨著你經歷過的人生體驗才會悄悄在某個接觸的時刻中偶遇,相反的若是沒有體驗過就不可能會相遇:
興趣是用找的,不會自己出現。
透過接觸新事物、不受他人眼光影響的學習,能努力的讓每個人可以拿掉自己被貼上的標籤,努力著促進每個人能發自內心的勇敢的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件事為什麼重要,為什麼要如此在意。
有個預感,當時代正往向自我意識、個體品牌、資訊共享、行銷社群(虛擬)湧入大量的關注者,許多的工作將會被創造出來,然而這些被時代新誕生出來的工作職業,是需要由廣泛興趣與卓越能力所堆疊出來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未來的創業家,創造職業的專家。
因此在某些工作失意的時刻,或者是突然意識到自己沒有什麼專長的時候,請反方向的去思考一下,你更需要去讓自己進行破框行動,嘗試以前從沒嘗試過的事物,而且必須先恭喜你,恭喜你率先確認到「不是自己專長的事情」。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ai.b.hua.7
Boa自我介紹:https://boacareer.co/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