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不膩的暢銷金曲,反思影響團隊的職場溝通

我們都接受,一定是彼此不夠成熟~」

看到這句,我想在你的腦海中就一定會不自覺想起旋律跟歌詞,還能接下一句,這是藏在身體深處的記憶,特別是在青春期裡反覆聽過的歌曲及音樂。因為對於躺在儲存清單中永遠不曾刪除的2000年歌曲,似乎永遠都不曾感到聽膩,偶爾被隨機播放而起的雞皮疙瘩更驗證了這項的執著。這份關於以前的歌總是比較好聽的迷思,基於自己是思考者性格的驅動之下,特別翻查了網路上的資訊,以前就曾經看過相關的研究分享:

根據研究顯示,人們聽到喜愛的歌曲會刺激大腦進而釋放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等會讓人歡愉的化學物質,加上大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荷爾蒙大量分泌,並在大腦皮質產生「踩雪地效應」,加深對於歌曲的記憶,所以如果當時聽到一首很喜歡的歌,很容易就會變成終身最愛的金曲。“
- 取自JUKSY 音樂專題「比起周杰倫的〈Mojito〉更愛〈龍捲風〉?為什麼「老歌總是比較好聽」背後大有玄機!」

青春時期的音軌記憶

解析文章中更特別強調在24歲以前,是情感豐富最濃烈的分泌期,距離這些歲數已遠去的朋朋們難怪常對現今歌曲的排行榜感到滿頭問號,因為一概不認識啊啊!而舊有歌曲清單的耐聽程度,已經無法再容納更多代表意義的歌曲佔據腦中記憶,現在歌曲頂多是聽聽旋律跟重拍節奏甚至是誰唱的可能也不那麼想去關心。私心認為這類研究相當有趣,代表著並不是只有少數人如此,絕大多數人都在自然身體機制跟心理機制的反應中,呈現很多的社會群眾現象,反思著事情發生的本質是什麼,為何而演變。

回憶起當時年少時,在教室裡把早自習播放的英聽光碟果斷退出,放上周杰倫的范特西CD光碟,從第一曲<愛在西元前>播放那刻,班上同學的表情跟眼神在瞬間起了化學變化,那股期待跟享受的氛圍無需加以言喻,跟著旋律、節拍點頭的身體律動足以代表任何解釋…

在那段時期裡,很多事情的發生都屬於我們的第一次,為什麼特別強調在青春期,許多與情感交織的人事時地物都在此刻別開生面,沾染著酸甜苦辣,或許在某次被心儀的對象對到眼時,背後音樂正好播放著孫燕姿的「遇見」,當下多巴胺、荷爾蒙、血清素刻進靈魂的要素全都具備,就像把上述所有的要件轉化成針頭錄製進去黑膠唱片那般牢固,當不管多久以後只要聽到這首「遇見」的旋律,便演奏起身體深處的黑膠唱片把所有情節全都喚醒至腦海重播一遍,是吧?

被身體記憶刻進音軌

被制約的求學記憶

同樣的,當時我們尤其在學涯時期接受著人際關係的磨練與教育學習的考驗,比較起音樂對我們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力,相同時空條件下在青春時期吸收的學習觀念對人生往後的影響也不遑多讓,類似像從身體記憶般反射出來的意識行為,在之後步入職場的工作模式裡也能略窺一斑,比如說過去的學生時期,很少聽過教師主動詢問學生們「你們有沒有問題?」。

因此當真的出現提問的場景,以前較有權威氛圍的教室裡,教師對於提問後予之回應的結果即是一種接受指令,同學們看著你,似乎暗示著你不要再有問題了吧,追逐著教師回覆的再次提問,之後很有可能變成「你的問題怎麼這麼多」之類的評語,那麼這其實是一種形式上的流程嗎?並不是想要了解對方的理解程度而做出的行為嗎,所以不隨便提問變成一種禁忌、一種默契、一種習慣,職場上的提問也身體記憶給潛移默化過來。

另外拜過去填鴨式的教育所賜,我們為了學習而進行的考試,得到的回饋永遠都是「分數」這種終點式的結果,為什麼稱作終點式,因為你無法再去進行思辯更多的可能與解釋,所有思考的延伸答案在分數面前就是一種終點。所以,我們常常會將努力以及用心,全數灌注在那張考卷的所有,拼命在被考卷設立的框架與界線下去做好它,默默的下筆書寫、獨自思考的埋頭苦幹,期待的,就是一次交付所有的千辛萬苦所換來的一個分數數字,並將他視為唯一肯定及回饋,「一種不會說話的回饋」。

在經過無數次的考試、測驗後,逐漸喪失了尋求生動的回饋、評語,並且拒絕將尚未滿分的考卷提交出去

影響職場行為的潛移默化

事實上這能代表許許多多我們在職場中所發生的行為,比如「執行任務都在埋頭苦幹」、「專案總在出包時才被回報」、「在會議提問的鴉雀無聲」、「過度引導的提問」、「執著一次完美的提案及報告」等等,我到職涯中期才被一次慘痛出包給主管教育了不要自己拼命做,趕快把東西丟出來一起討論,在那時終於發現為何我這麼執著把事情握在手中不肯被揭露,每個線索都息息相關啊。揣摩了幾種心境,可以一起來檢視看看:

  • 執著追求出奇不意、超乎預期的完美結果
  • 在結果之前拒絕接受評價與意見,因為這還不是我的全部
  • 要問問題必須是被認同及稱讚的問題才可以
  • 不願意接受自己無法達到心目中的預期樣貌

種種心境上的歷程,都會歸納出思考的目的過於關注自我本身,偏離了最終目的其實是在事情本身而非個人身上,更尤其職場中並不推崇個人英雄主義,所有大部分的結果都是由團隊力量堆疊出來的,而且這是事實,當過度在乎個人所追求的分數、成績,視野很有機會都只關注在眼前的事物,就像你過去在做考卷的時候相同,跟人討論好像是在作弊一樣?再者,成就會被其他人一起共享,只屬於我的成績數字不復存在,那我的價值在哪裡?我能被什麼肯定?

看完前面章節感到心有戚戚焉的朋友,若困擾到工作發展與人際關係的話,不仿我們來試試兩種行動,能調整大部分上述的心境狀態喔!

一、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試著不經修飾的提問
付諸行動的大前提就是找到可以讓自己姿意嘗試的安全環境,改變肯定是件需要累積勇氣的事情,勇氣的泉源如果不是梁靜茹給你的,你就接受乖乖按部就班的練習能做到的事情吧!所以挑一個讓你足夠信任的同儕、同學們場合,在互相交流的討論中提問出你的想法,如果可以,甚至不需要加以修飾的拋出來,觀察看看大家的反應是什麼,或許你會發現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被接住的問題就輪流被其他人一起討論著,就像其他人提問那般。

當你能有意識的推自己去提問,從不經修飾的提問句裡,有可能會被對方轉述成他能理解的文字重新排列後,再向你核對你的意思是否是如此如此,對的,這時候也請學習如何用對方能理解的文字來組成你要提問的問題,別擔心,透過這個練習你會更接近如何精準表達。

二、邀請對方給予回饋
不管是為自己做事,還是從事別人指派交付的任務,無論你認為做得多棒多好,或是思考的時間越來越長,請試著練習向對方及他人邀請他們的想法跟意見,我們常常等待他人對結果的被動評價,卻從沒期待能在過程中就先主動獲得他人評價。想要如期地按照對方期待並超乎期待的默默做出成果,如果你會通靈術或讀心術當然可以這樣做,然後也順便教我一下,如果沒有,你怎麼會這麼肯定地知道這就是對方要的呢?還是其實害怕著這個提早邀請的回饋一定會被打上不及格的標籤呢?延伸閱讀:「在別人眼中,你或許沒有那麼重要

跳脫關注自己本身的框框,回到專注事情的好壞,唯有及早的討論與聚焦,才更有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好,更接近完美。記住,在職場上公司大部分好的成果都是來自多數團隊的累積,並不是來自個人的成功,但不好的結果會來自個人的失誤。